
第四十一期:《长城谣》
- 分类:百部经典述党史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6-10
- 访问量:0
第四十一期:《长城谣》
- 分类:百部经典述党史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6-10
- 访问量:0
经典诞生
《长城谣》这首歌是潘孑农、刘雪庵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上海创作的,原是为艺华影片公司所拍摄的电影剧本《关山万里》所作的插曲。1937年春,潘孑农的电影剧本《关山万里》投入拍摄。影片讲述一位东北的京剧艺人,“九·一八”事变后,携妻女流亡关内,在颠沛流离中,自编小曲,教育幼女牢记国仇家恨的故事。
潘孑农请刘雪庵为全剧配乐并为《长城谣》歌词谱曲。不料“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影片未能拍成。潘孑农和刘雪庵各奔他方,失去了联系。这年九月,潘孑农在赴武汉的轮渡上,遇见一支青年抗日宣传队,他们正在演唱一首旋律极其优美的歌曲。他觉得歌词是那么熟悉,仔细一听,原来就是他写的《长城谣》。他不禁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影片虽未拍成,刘雪庵却已将歌词谱了曲传唱开了。我国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19岁时在新加坡,用《长城谣》激昂演唱,感动了广大侨胞。
作者简介
潘孑农(1909——1993),浙江湖州人,抗日名曲《长城谣》创作者之一,著作有《舞台银幕六十年》等,20年代后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是当时著名的话剧编剧和导演。1937年,进入艺华影业公司,为其编写电影剧本《花开花落》等。1948年,在中央电影摄影场编导著名影片《街头巷尾》。该片视角特别,聚焦于“惨胜”后沦落为三轮车夫的知识分子群体。上映时受到热烈的欢迎,观众逾四十七万。50年代后,其电影作品还有《彩凤双飞》等。
刘雪庵(1905——1985),原名廷玳,笔名有晏如、吴青、苏崖,中国近现代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四川铜梁(今重庆铜梁)人,主要作品有《何日君再来》、《流亡三部曲》、《长城谣》等。刘雪庵早年在成都美术专科学校学过钢琴、小提琴,并学唱昆曲和作曲。1930年在上海国立音专跟萧友梅、黄自等学作曲。1936年毕业于该校。抗战开始,他立即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曾在苏州社教学院、苏南文教学院、江苏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任作曲系教授。学生时期写有歌曲《飘零的雪花》、《采莲谣》等。30 年代写了钢琴曲《中国组曲》。
歌词赏析
歌词中“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赞美我国物产丰富;“奸淫掳掠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控诉日寇的暴行和大众的苦难;“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奴逞豪强”,表现中国人民威武不屈,团结斗争必胜的信心;“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展现了十四年抗战,中华民族牺牲了无数的中国军队换来强大的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东方。歌曲短小好上口,易传唱,旋律优美,是抗日救亡经典歌曲之一。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济南校区地址:山东省济南市二环东路6997号 章丘校区地址:济南市章丘章莱路3555号
电话:0531-80667011
版权所有: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鲁ICP备11014570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