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描述信息

第四十期:《大刀进行曲》

第四十期:《大刀进行曲》

详情

经典诞生

《大刀进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为作曲家麦新1937年7月在上海创作的一首抗日救亡歌曲。此曲为歌颂当时在长城附近用刀杀日军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大刀队”而作。

《大刀进行曲》在中国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成千上万青年唱着这支歌参军入伍,走向抗日前线。上海沦陷后,手无寸铁的学生面对日本宪兵,高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走向街头发起募捐,为前方将士赶制大刀。在台儿庄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也不时传来《大刀进行曲》的雄壮歌声。这首歌伴随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岁月,奠定了抗日歌曲特有的凝聚苦难与力量的雄浑风格,成为经典的时代强音和民族精神的象征。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大刀进行曲》入选10首歌曲之一。

作者简介

麦新(1914—1947),原名孙培元,后改名孙默心,原籍江苏常熟,1914年12月5日出生于上海浦东。1935年起积极投入救亡歌咏运动,成为“民众歌咏会”、“业余合唱团”、“歌曲研究会”等进步音乐组织的骨干。曾先后发表了《铲东铲东铲》、《马儿真正好》、《大刀进行曲》等作品,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大刀进行曲》是麦新一生歌曲创作的高峰,也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新起点。在创作这首名曲之后他奔赴抗日前线,把《大刀进行曲》带到前线,带向全国。

经典赏析

《大刀进行曲》没有过分地追求歌词的文学性,而以近乎口号式的呐喊,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一句作为首句,其居高临下的意味、凶猛之气、杀伐之声使敌人不寒而栗;作为句尾则显得干脆利落,不仅与首句相呼应,而且给人一挥而就的感觉。“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和“把他消灭”两句被重复,作为一种强调的处理,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前者似乎是一个警句,向全国军民发出战斗的号召,后者则表达了中华民族英勇抗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歌词中“冲啊”和“杀”的呼喊,也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使这首军歌的战斗精神得以最大程度的释放。

《大刀进行曲》没有过分地追求歌词的文学性,而以近乎口号式的呐喊,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一句作为首句,其居高临下的意味、凶猛之气、杀伐之声使敌人不寒而栗;作为句尾则显得干脆利落,不仅与首句相呼应,而且给人一挥而就的感觉。“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和“把他消灭”两句被重复,作为一种强调的处理,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前者似乎是一个警句,向全国军民发出战斗的号召,后者则表达了中华民族英勇抗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歌词中“冲啊”和“杀”的呼喊,也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使这首军歌的战斗精神得以最大程度的释放。

经典见证

1933年3月5日,日军进犯华北一线,担负喜峰口阵地防御任务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顽强抵抗。军长宋哲元鉴于当时有兵无枪、有枪缺弹的情况,提出了建立大刀队,自造大刀,全军习武,并聘请北平武术名家李尧臣为教练,为二十九军编了套实战性很强的“无极刀法”。面对日寇的疯狂侵略和烧杀抢掠的罪恶行径,二十九军全军将士怒发冲冠。3月11日夜,二十九军组织500人的大刀队,分左右两翼突袭日军。身背大刀的勇士们攀垣越墙,与日军展开斗争,战士们高喊着:“大刀大刀!雪舞风飘!杀敌头颅!壮我英豪!”二十九军大刀队的英雄事迹传遍全国,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热情。

党史延伸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大刀队再显神威,二十九军大刀队抗战的捷报再次感染了在上海的麦新,他到处收集和采访有关二十九军的抗战事迹,尤其是大刀队的英雄壮举,开始酝酿如何用歌曲反映“大刀精神”。歌曲写成后,麦新在上海浦东大厦亲自指挥首次演唱,引起强烈反响,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相关文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济南校区地址:山东省济南市二环东路6997号   章丘校区地址:济南市章丘章莱路3555号 
电话:0531-80667011

版权所有: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鲁ICP备11014570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