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描述信息

第二十六期:《红梅赞》

第二十六期:《红梅赞》

详情

经典诞生

歌曲《红梅赞》选自歌剧《江姐》,是歌剧中的主题曲,因为歌曲朗朗上口,被人们广为传唱。《江姐》这部歌剧是由我国著名剧作家阎肃老师根据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中江姐的故事改编而成。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作曲家羊鸣、金砂、姜春阳集体作曲,经20余次修改,历时2年时间,这部民族新歌剧终于在1964年成功上演。

1964年,阎肃为歌剧《江姐》创作主题歌,阎肃写的词是:“行船长江上,哪怕风和浪……”刘亚楼觉得不满意,阎肃于是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稿纸,那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同志请他写的,原意是写梅花的,取名《红梅赞》。

经典赏析

歌曲《红梅赞》源自一首歌谣体的唱段,句式和全曲的结构都比较方整,曲调朴实婉转优美,高低音区变化突出,朴实中又具有高亢坚定的特点,它为七声徵调式,多处使用七度、八度的跳进音程,使全曲开阔而明朗。词曲作者通过意象重构,以及乐感歌词、民歌曲调的采用,使《红梅赞》具备了朴实婉转而又高亢坚定的曲调,以及规整洗练的歌词,成就了歌曲的艺术魅力,而这正是《红梅赞》保持恒久生命力的核心原因所在。

歌曲《红梅赞》总共八易其稿,修改了二十余次。作曲者之一的羊鸣最先写出一句主题旋律的雏形“红岩上红梅开”,触发金砂的灵感,在此基础上加上了甩腔唱法,大幅度拉开、压缩、加花、扩充,并融进一些江南滩簧音调,与四川的扬琴音乐相互渗透,刚柔并济,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红梅赞》主题曲。并且歌曲中塑造的江姐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英雄形象。江姐不仅仅是一位坚贞不屈的革命志士,也是一位温柔的妻子,一位善良的母亲,作品赋予了她更多人性化的光芒。

经典见证

革命题材的“红色歌舞”几乎占据了革命时期艺术作品的全部,因为那个时代需要红色歌舞来宣传党领导的政治纲领,需要通过文艺这一媒介拉近党和人民的关系,可以说“红色歌舞”是被时代创造。而文艺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文艺工作者只有立足于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精神,才会真正了解历史、看清剧情、感受人物内心,才会创作如《红梅赞》这史诗一般的气势磅礴的经典之作。《红梅赞》耗时耗资巨大,其反响轰动,已完全能经历岁月的考验,这样的红色歌舞仿佛敲响了一面巨大的洪钟,敲醒了现代人麻木的心灵。仿佛是一块巨石落入水面,激荡起深藏我们心中的红色情怀。

经典链接

歌曲《红梅赞》中的江姐人物原型——她就是江竹筠,也叫江志炜、江雪琴,优秀的共产党员、革命女烈士。71年前的今天,年仅29岁的她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于渣滓洞监狱,年轻的生命献给了一生所追逐的共产主义事业。回忆江竹筠短暂的一生,平凡而伟大。

在斗争中成长,在战斗中历练,积累了丰富地下工作经验的江竹筠1943年被组织选中,成为了当时中共重庆市委领导人之一的彭咏梧的助手,并假扮他的妻子,承担通信联络工作。共同生活、共同战斗,志同道合的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结为真正的夫妻。然而战斗还未结束,同年6月14日,江竹筠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捕,被关押在渣滓洞监狱。纵使百般折磨,江竹筠从始至终不吐一字、守口如瓶。在一次刑讯中,她昏死了三次,醒来仍坚定地说:“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

总有人问,为什么共产党人的骨头这么硬?这位伟大的女性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因为共产党人的骨头是由理想信念这种特殊的“钙”长成的!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江竹筠对党的忠诚在沾染着血腥味的黑暗中闪烁微光,照亮着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漫漫前路。江竹筠用短暂而宝贵的一生追寻信仰、捍卫信仰、践行信仰。如今,她朝思暮想、热切盼望的新中国,已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今天,让我们再唱《红梅赞》,深切缅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壮烈牺牲的巾帼英雄——江竹筠。愿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对英烈的祭奠,都能积蓄为向梦前行的强大力量,不忘来路、勇毅向前。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相关文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济南校区地址:山东省济南市二环东路6997号   章丘校区地址:济南市章丘章莱路3555号 
电话:0531-80667011

版权所有: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鲁ICP备11014570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济南